北城二千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125章 欲扬先抑,教授女儿的婚恋问题,北城二千,乐可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“这件事情我已经告诉了叔父,算算时日,叔父也应该拿到手书了。”</p>
“具体怎么安排,还得看叔父怎么安排……”</p>
他话音落下,目光看向窗外的飞雪,心情复杂。</p>
正是在他和张淮涧讨论这个问题的同时,距离张掖千里之外的敦煌也疾驰来了一队塘骑。</p>
他们将张淮深的书信带入城内,交给了张淮溶后被安排下去休息。</p>
张淮溶带着张淮深的书信走到了内堂,寻到了正在理政的张议潮后将信递出。</p>
“叔父,淮深来信了。”</p>
“嗯,放着吧,我等会看。”</p>
张议潮头也不抬的回应,继续低着头处理政务。</p>
时间流逝,很快便过了两个时辰。</p>
直到张淮溶端来了饭菜,张议潮才难得放下手中毛笔,起身洗了洗手上的墨迹。</p>
擦干净手后,他坐回位置示意张淮溶一起坐下吃饭,同时将张淮深的书信打开,一边吃一边看。</p>
“这铁锅炒出来的炒菜就是好吃,叔父您多吃点。”</p>
张淮溶埋头吃饭,时不时用公筷为张议潮夹菜。</p>
圆桌、公筷、炒茶、炒菜、炖汤等等新事物都是由刘继隆带来,如今在河西中上层已经十分流行,鲜少出现分餐制。</p>
“怎么了叔父?”</p>
眼见张议潮皱眉,张淮溶好奇看向信纸,但却看不清楚。</p>
半响之后,张议潮长叹一口气:“淮深说,刘继隆恐怕意在陇右……”</p>
“陇右!”张淮溶瞪大眼睛,不敢置信道:</p>
“他好歹承淮深的恩惠才得以起家,收复凉州在即,他就开始谋求陇右了?”</p>
“是……也不是。”张议潮将信纸放下,张淮溶连忙抢过去,一目十行。</p>
他看完后,张淮溶咬牙道:“叔父,断不可让刘继隆前往陇右!”</p>
“不……”张议潮摇头拒绝了他,不顾他愕然的表情,低头夹菜,边吃边道:</p>
“他留在河西,定会耽误些事情,始终要走的。”</p>
“可……”不等张淮溶继续说,张议潮接着道:</p>
“其实他前往陇右也好,有他坐镇陇右,加上淮深坐镇甘凉二州,河陇地区便乱不起来了。”</p>
“况且……”张议潮迟疑片刻,最终还是咬牙道:</p>
“况且朝廷对我们的态度,恐怕不会有那么信任,大兄入朝后一定会被留在长安为质。”</p>
“若是我军收复河陇全境,那恐怕我也……”</p>
他没有继续说下去,张淮溶听得心里一沉:“那就不收复陇右,只收复凉州和会、兰二州不就行了吗?”</p>
“不行!”张议潮决然摇头,目光坚定道:“陇右数十万百姓还在遭受番贼奴役,我们若是有实力而不拯救他们,那与禽兽何异?!”</p>
闻言,张淮溶着急道:“可收复陇右,朝廷要您去长安怎么办?!”</p>
“那我就去!”张议潮没有半点迟疑,而是果断给出答案。</p>
“我本是唐人,前面几十年在吐蕃治下为民,亦做过不少苛刻百姓之举,如今可以收复河陇,解救数十万河陇百姓于水火,个人又算得了什么?”</p>
张议潮毫不遮掩的说出自己曾经为吐蕃苛刻百姓的黑历史,这让张淮溶明白了他的决心,张了张嘴,却不知道该说什么。</p>
见他如此,张议潮反倒是笑道:“无碍,况且朝廷也不一定会这么快调离我。”</p>
“何况刘继隆若是前往陇右,若是操作得当,兴许我既能解救河陇百姓,又不用前往长安。”</p>
“叔父此言何解?”张淮溶皱眉,不解询问。</p>
见状,张议潮与他对视,轻笑道:“高进达去肃州调度甲胄钱粮,想来十分疲惫,我们去酒泉看看吧。”</p>
“对了,召刘继隆去酒泉,我得与他见一面才行。”</p>
“这一面如果不见,日后恐怕就没有机会再见了……”</p>
他那语气带着丝遗憾,张淮溶见状只能照办。</p>
翌日,甘州赶来的塘骑便带着张议潮的手令踏上了归途,而张议潮也决定在正旦新春过后前往酒泉。</p>
半个月的时间很快过去,带着手令的塘骑率先回到了张掖,并将张议潮召刘继隆前往酒泉的事情如实相告。</p>
张淮深没有过多言语,只是让塘骑休息一日后前往山丹,把消息告诉刘继隆,并准许刘继隆带二百精骑前往酒泉。</p>
三日后,塘骑再出现时,已经是山丹城衙门内了。</p>
“传节度使手令,召兰州刺史刘继隆前往酒泉述职!”</p>
正堂内,当塘骑将手令内容说出,堂内众人脸色各异。</p>
刘继隆目光坦然,起身上前接过手令。</p>
马成下意识看向了刘继隆,眉头紧皱,目光带着些担忧。</p>
张昶和李骥、耿明、郑处、斛斯光几人在说笑,都认为是节度使要对自家刺史委以重任了。</p>
崔恕和李仪中眉头紧皱,站在原地一动不动。</p>
“刘继隆接令!”</p>
接过手令,刘继隆看向塘骑双眼询问道:“节度使可说了期限?”</p>
“没有,只是说让尽快。”塘骑摇头回应,同时提醒道:“对了,小张节度使准您率二百精骑前去酒泉述职。”</p>
“好!”刘继隆郑重点头,随后看向正在说笑的斛斯光他们几人。</p>
“斛斯光,你带塘骑兄弟们下去休息,宰只羊犒劳犒劳。”</p>
“马成,你去营中挑选二百精骑,我们明日出发前往酒泉。”</p>
刘继隆吩咐完,张昶诧异道:“刺史,还有十日就是正旦新春了,不如等新春过了再去吧!”</p>
“对啊刺史,这么着急干嘛?”郑处也十分不解。</p>
耿明、李骥也投来了询问的目光,唯有马成三人一言不发。</p>
“没能让兄弟们在家里好生过新春,这确实不太好,不过眼下当务之急是收复凉州。”</p>
“如果拖到新春过后再出发,来回就得耗费一个月的时间,我担心来不及整军。”</p>
解释过后,刘继隆看向马成:“挑选一些家中在张掖、福禄、酒泉的兄弟一起去。”</p>
“路上他们可以回家探探亲,我们也能办好事情。”</p>
“是!”马成沉声回应,而他回答的语气让原本脸上带有疑惑的李骥皱眉。</p>
他本就敏感,而马成平日语气轻快缓和,基本是军中和事佬,如今语气这般沉重,显然不符合常理。</p>
“行了,都下去吧,没什么大事。”</p>
刘继隆摆手示意众人下去,他自己也走向了内堂。</p>
张昶、耿明、郑处三人说说笑笑的往外走去,随后是李仪中和崔恕,紧接着是马成。</p>
见马成走出去,李骥连忙跟上,尾随他走出衙门,直到四周无人,他才追了上去。</p>
“老马,你和刺史是不是有事情瞒着我们!”</p>
李骥堵在马成面前,压低声音询问。</p>
若是平常,马成必然会一脸诧异,随后调侃他想太多。</p>
可今日马成却面无表情的摇了摇头:“你想太多了。”</p>
他说完便要绕开李骥,李骥却再度拦住他:“肯定有事,你与我说说!”</p>
“……”闻言,马成张了张嘴,可最后还是闭上了嘴,伸出手拍在他肩头:</p>
“有事,等我和刺史回来再和你说,我们不在的这些日子,你们可别偷懒,城内的那些新卒子弟要是功夫落下了,刺史回来饶不了你。”</p>
留下这句话,马成绕过了李骥,朝着军营走去,渐行渐远。</p>
李骥眉头从开始到现在都未曾松开,见马成不告诉自己,他攥紧了拳头转身向衙门折返。</p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