凤岛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五 好风闲处令人猜(二),大宋苏轼,凤岛,乐可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八娘回道:“盼断闲云,千里关山劳梦魂”
词拦得好,八娘答得妙,门里门外一片叫好声。苏轼闻听却心下一凛,暗暗叫了声:“不妙”,新婚之日,何故作此离别断肠之音!
撒谷豆。八娘下轿进门前,阴阳官执斗,内盛谷豆钱果草节等,一边口中念着咒语祝词,一边将谷豆钱果草节望门而撒,孩童们争着拾取。这一习俗源于人们有关择日的禁忌,宋人高承在《事物纪原》中详细记叙道:
汉世京房之女,适翼奉子,奉择日迎之。房以其日不吉,以三煞在门故也。三煞者,谓青羊、乌鸡、青牛之神也。凡是三者在门,新人不得入,犯之损尊长及无子。奉以谓不然,妇将至门,但以谷豆与草禳之,则三煞自避,新人可入也。自是以来,凡嫁娶者,皆置草于门阃内,下车则撒谷豆;既至。蹙草于侧而人。今以为故事也。
京房和翼奉均为西汉元帝时的大儒,是《易学》研究的权威。京房“言灾异未尝不中”,翼奉“善阴阳律历之学”。后人对二人的这种对三煞在门的解法,深信不疑,渐渐演变成婚礼上对新人的一种保护习俗。
铺毡。八娘下轿后,脚不能沾地,以避免同鬼神相冲。“新人下车檐,踏青布条或毡席,不得踏地,一人捧镜倒行,引新人跨鞍蓦草及称上过。”这个过程叫“转毡”。“新妇至门,步履不着地,以毡展转承之而行,称为转毡。此俗始见于北朝,当亦胡人遗俗。……唐人染胡俗,复于席上加茵,民间则易席为毡,盖流于侈矣。宋元以降,谓之转席,或有用布条者。”(陈鹏《中国婚姻史》)
跨鞍。八娘下轿入门前要先跨过马鞍,悉北朝遗风也。《苏氏演义》卷上云:“婚姻之礼,坐女于马鞍之侧,或谓此北人尚乘马之义。夫鞍者,安也,欲其安稳同载者也。”
跨鞍后,八娘就要进程家门了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