守望天极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275章 臣工辅周,农桑盛景,诗经中的故事,守望天极,乐可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
西周的镐京,王宫巍峨耸立,阳光洒在宫殿的琉璃瓦上,折射出璀璨的光芒。周成王姬诵端坐在王座之上,面容庄严肃穆,目光威严地扫视着朝堂之下的群臣。

“众爱卿,农桑乃国之根本,关乎民生社稷。今春回大地,万物复苏,正是农耕之时,诸卿有何良策以促农桑兴旺?”成王的声音低沉而有力,在大殿中回荡。

太宰上前一步,恭敬地行礼道:“陛下,臣以为可派遣农官前往各地,督导农夫耕种,传授先进之农耕技艺,且兴修水利,确保农田灌溉无忧。”

成王微微点头,“太宰之言甚是。然农官之选,需德才兼备,深谙农事者方可担当。”

此时,一位名叫赵启的年轻臣子出列,他身姿挺拔,眼神中透着一股坚定与睿智。“陛下,臣自幼生长于乡间,对农事颇为了解。臣愿领命,前往各地督导农耕。”

成王审视着赵启,见他虽年轻却沉稳自信,心中颇为赞赏。“赵启,朕便命你为农使,率一众农官,奔赴各地。务必使百姓勤勉耕种,不得有误农时。”

“遵旨,陛下。臣定当竭尽全力,不负陛下所托。”赵启领命后,便开始着手筹备。

他挑选了一批精通农事的官员,组成了农官队伍。这些官员有的擅长土壤改良,有的对灌溉之法了如指掌,有的则精通作物选种。

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,赵启率领着农官队伍,浩浩荡荡地离开了镐京,奔赴各地乡村。

他们首先来到了岐邑。岐邑是周室的重要发祥地之一,土地肥沃,但近年来因水利失修,部分农田收成不佳。

赵启一行抵达岐邑后,立即召集当地的农夫,在村中的广场上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农耕动员大会。

“乡亲们,农桑之事,关乎大家的衣食住行,关乎国家的繁荣昌盛。今陛下心系农事,特遣我等前来协助大家。我们将与大家一起,改良土壤,兴修水利,选种优良作物,定能使今年的收成大大增加。”赵启站在高台上,大声地对农夫们说道。

农夫们听闻,纷纷欢呼雀跃。一位老者激动地说:“朝廷如此重视农事,乃是我等之福啊。有朝廷的支持,今年定能过上好日子。”

随后,赵启带着农官们深入田间地头,仔细查看土壤状况。他们发现,部分农田因长期耕种,土壤肥力下降,且排水不畅。

于是,擅长土壤改良的农官们开始指导农夫们施肥、翻耕土地,以增加土壤肥力;精通灌溉之法的农官则带领农夫们疏通河道,修筑沟渠,确保农田能够得到充足的水源灌溉。

同时,赵启还从京城带来了一些新的作物种子,如一种产量更高、抗病虫害能力更强的小麦种子。他亲自向农夫们示范如何播种、如何护理这些新种子。

“乡亲们,这种新种子乃是经过精心培育而成,若悉心照料,产量可比以往的种子高出许多。”赵启一边播种,一边耐心地讲解着。

在岐邑的另一边,有一位名叫阿牛的年轻农夫。他勤劳善良,但因家中土地贫瘠,收成一直不好。赵启得知后,专门来到阿牛的田地里,为他出谋划策。

“阿牛,你看这片土地,虽然肥力不足,但我们可以采用轮作之法,先种一季豆类作物,豆类作物能够固氮,可增加土壤肥力。待肥力有所改善后,再种小麦,这样产量便能提高。”赵启蹲下身子,指着土地说道。

阿牛听后,心中豁然开朗。“多谢大人指点,俺一定照办。”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+

无限:精神病女主她杀疯了

不有风兼雨

原生之罪【何悲悯】

荼靡海上月

起源囚星

蹲在墙角的熊

钻A之光速传说

葫芦瓜救爷爷

做皇帝又不会做,只能靠通天代

丁宅

领主:我愿建立一方乐土

月夜弥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