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4章 许山长
玉米扒舞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154章 许山长,科举,张时安带头开卷,玉米扒舞,乐可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身着一袭月白色长袍,衣袂随风轻轻拂动,宛如山间悠然的浮云。
长袍上,用银线绣着简约而精致的竹叶纹路,疏密有致,随着他的动作,竹叶仿若有了生命,簌簌欲动,透着几分文人的清雅风骨。
老者须发皆白,一头银丝整齐地束于脑后,几缕碎发垂落在脸颊两侧,更衬出他面容的清癯。
他的脸上皱纹纵横交错,那是岁月镌刻的智慧痕迹。
剑眉下,一双眼眸深邃如海,幽暗中却藏着熠熠星芒,此刻正微微眯起,沉浸在自己的琴音世界里。
尚未瞧见人影,一阵激昂热烈的琴声便如汹涌澎湃的潮水般奔涌而来,冲击着众人的耳膜。
那琴声仿若金戈交鸣,又似万马奔腾,在空气中激荡起无形的涟漪,让闻者热血沸腾,心跳不自觉地随着琴音的节奏加速。
学子们心下暗自诧异,未曾料到,如此振奋人心、仿若裹挟着千军万马之力的琴声。
竟出自眼前这位看似云淡风轻的老者之手。
待看清老者面容,人群中不禁泛起一阵轻微的骚动。
这位老者正是致远书院的山长——许志山。
对方的来历可不简单,早年间,在朝堂之上,他一路官至三品大臣,治国理政,殚精竭虑。
历经无数风雨,在波谲云诡的官场留下诸多佳话。
告老还乡之后,他并未选择在深宅大院中安享晚年,而是回到故乡,成为致远书院的山长,一晃便是多年。
多年来,倾尽心血,只为给家乡的晚辈们点亮求知的灯塔,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栋梁之材。
起码,可以说,这致远书院,分量最重的就是眼前这位老子。
而在他诸多传奇过往之中,最为乡人传颂、为众人所知的,当属治理流沙河一事。
流沙河,这条贯穿黄山省的河流,每逢雨季,便成了当地百姓的噩梦之源。
暴雨倾盆而下,河水瞬间如脱缰的野马,水位急剧攀升,汹涌的洪流裹挟着泥沙,以摧枯拉朽之势冲垮堤岸,淹没周边的农田与村落。
房屋在洪流的冲击下轰然倒塌,百姓们辛苦一年的收成付诸东流。
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家园被肆虐的洪水吞噬,被迫背井离乡,四处逃亡,哭声震天,惨状令人揪心。
许山长到任不过四年,便下定决心根治水患。
他亲自勘察河道,走访沿岸的每一个村落,了解百姓的疾苦与需求。
而后,他广集民智,召集能工巧匠,制定了一套详尽而可行的治理方案。
春日里,乍暖还寒,他便带着百姓们扛着锄头、铁锹,奔赴流沙河两岸。
他们先是深挖河道,拓宽河床,让河水有更宽敞的“通道”宣泄。
接着,又从远方的深山运来一批根系发达、耐旱耐涝的树苗。
许山长不顾自己年迈之躯,挽起裤脚,踏入泥泞之中,手把手地教百姓们如何栽种。
他耐心地讲解着:“这树根须得深埋,填土要夯实,如此方能扎根稳固,锁住水土。”
百姓们在他的带领下,齐心协力,挥汗如雨。
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在流沙河两岸,一排排树苗拔地而起,绿意渐浓。
起初,树苗尚幼,面对洪水的冲击仍显脆弱,但随着岁月流转,它们茁壮成长,根须如同坚韧的铁链,深深扎入地下,紧紧锁住土壤。
又一个雨季来临,河水依旧汹涌,却再也无法如从前那般肆意泛滥。
洪流被两岸的树木层层阻挡、分流,威力大减,乖乖地沿着河道奔腾而去。
往昔被洪水肆虐的农田,如今稻穗金黄,丰收在望;
破败的村落也重焕生机,屋舍俨然,孩童们的欢声笑语回荡在街巷。
听说,山长,每隔几年就会故地重游一番。
更何况当地为铭记许山长的功绩,当地百姓自发集资,在流沙河畔立下一块石碑。
其上镌刻着所有参与治水百姓的名字,而“许志山”三字,位列榜首,熠熠生辉。
那石碑,承载着是无数人的努力,供后世子孙瞻仰,永志不忘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