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3章 游学(二)
玉米扒舞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173章 游学(二),科举,张时安带头开卷,玉米扒舞,乐可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听说此次,前来交流的书院,可不止他们致远书院一家。
还有也是相邻的省会,其中一个叫做鸿儒书院的,这次也来了。
也就相当于,三个书院之间的交锋,反正致远书院的学子,总体来说还是十足的有信心。
要是以前可能还有些虚浮,可经过这几个月的历练,不管是哪方面,都格外的扎实。
徐夫子带着他们不紧不慢的穿梭在街上,估计也不是第1次来到这个地界。
左转右转之下,来到一个大大的招牌面前,此地就是崇阳书院,接待客人的一个据点。
只见为首的管事,应该是对徐夫子十分的熟络。
“贵客,远道而来,一路舟车劳顿,还请跟刘某前去,山长,特意给贵客们准备好的房间,修整一番。”
作为自称刘管事的人,先是跟徐夫子客套了一番。
就带着他们,从这里,又不知道绕了几条街,终于来到一处离城中心,比较偏僻的地带。
虽说看起来偏僻,但是,这周围,却一点都不冷清。
可以说,书院山下,各种各样的小贩,各种各样的小吃和物件都应有尽有。
但这些摆摊的小贩,都在一定的界限之中,并不会,打扰到山上用功的学子。
只见他们一行人,来到崇阳书院的山脚之下。
看着眼前巍峨气派的门头,就已经格外的心潮澎湃。
崇阳书院峙于雾隐山北麓,青嶂叠翠间隐现飞檐斗拱。
登山石阶以大胜朝特有的";冰裂纹";技法铺就。
每块青石相接处皆嵌有朱砂绘制的河图洛书纹样。
首座冲天石坊高逾三丈,四根墨玉柱础上浮雕着九叠篆文";崇阳";二字。
坊额";崇阳书院";四字笔走龙蛇,传为大胜朝开国元勋赵弘殷亲题,笔锋处暗藏二十八星宿方位,夜间观之隐隐有星辉流转。
两侧楹联以鸡血石镌刻,上联";剑气横空惊鬼蜮";落款";铁冠道人";,下联";文光射斗贯长虹";署名";青霞散人";。
据《大胜经史》载,此联乃洪武年间龙虎山张天师与青田刘伯温对弈时所作,字里行间暗藏兵法韬略。
每当电闪雷鸣之际,楹联竟会发出龙吟虎啸之声。
坊后三百步外有崇阳涧环绕,涧水撞击";问心石";时飞溅的水珠,在正午时分竟能折射出楹联真形,恍若天书现世。
书院始建于大胜朝景和三年(978年),时值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后,原后周枢密使李崇矩之子李怀让为避猜忌,携万卷典籍隐于雾隐山。
因其母系崇阳涧畔士族,故取《周易》";崇阳抑阴";之意命名书院。
大胜朝鼎盛时,书院设有";太学馆";";武学斋";";算学阁";等十二座研习之所,藏书楼内珍本秘籍逾五万卷。
其中《武穆遗书》真迹、《洗冤集录》原稿皆曾在此庋藏。
当然这都是以往的风光,现在的崇阳书院规模就小多了。
毕竟什么事情都是物极必反,听说也是经历了一场变故之后,才演变成了如今的模样。
至于是何变故,他们这群初出茅庐的小年轻就不知道了。
就连跟他们科普的徐夫子也是让他们不该问的别问。
反正,就连徐夫子,都不确定这传闻当中的是否具有真实性。
听说当年人家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年间,书院山长陈抟老祖在此推演先天八卦,于石崖上留下";无极图";刻痕。
真宗赵恒御驾亲访时,见讲堂梁柱间隐现金龙盘旋,遂赐名";飞龙阁";。
最富传奇色彩的是,大胜朝第三位皇帝李德芳曾在此苦读三年,继位后开创";咸平之治";。
孝宗李昚隆兴北伐时,书院学子组成";忠义军";随军参谋,其中十六人官至枢密院使。
两代虽屡经战火,书院仍薪火相传。
据传永乐帝朱棣靖难之役时,曾在此获赠《黄石公三略》手抄本。
天启年间,书院山长顾宪成在此创立";东林别派";,讲堂后壁现存其手书";风声雨声读书声";残匾。
最令人唏嘘的是,清末戊戌变法期间,康有为曾派弟子梁启超至此求取《天演论》。
真本,却见藏书楼已毁于太平天国战火,仅余焦土中半卷《海国图志》残页。
而在这么多牛逼的背景加持之下,众人看向崇阳书院的目光都有些多了几分滤镜。
虽然现在的规模已经大不如前,可那万卷藏书,就算没有,好歹千卷也是应该有的。
他们这群人千里迢迢的过来,总不可能白走一趟。
等到一行人,按照老样子爬坡爬到半山腰,总算是看到了传闻当中的崇阳书院。
站在台阶处,仔细欣赏一番,觉得的确是比他们书院规模看起来要宏大许多。
崇阳书院隐于雾隐山坳,青瓦白墙错落在苍松之间。
入门处是座四柱三门的石坊,花岗岩材质已泛青灰,坊额";崇阳书院";四字为楷书阴刻,落款";邑人李邦彦书";。
字迹虽显斑驳,却自有清瘦风骨。
两侧楹联";风声雨声读书声,家事国事天下事";以红石镌刻,下联落款";崇祯壬午秋";,想来是前朝遗墨。
穿过石坊,迎面是座月洞门,门楣砖雕";洙泗遗风";四字,两侧墙面嵌着数块残碑,碑文漫漶难辨。
唯有";弘治七年";的年号尚可辨识。
院内植有两株古槐,枝干虬曲如苍龙,树下石桌上散落着几枚围棋子,石凳边缘被岁月磨出温润的包浆。
讲堂是五开间的砖木建筑,青瓦坡顶覆着稀疏的苔藓,檐下悬着";明伦堂";匾额,字迹浑厚。
堂内摆着二十余张梨木桌椅,椅背刻有";敦品励学";的校训。
墙面上挂着《孔子周游列国图》与《濂溪太极图》两幅旧画,画框边缘油润有光。
一看就是被人精心养护。
藏书楼位于后院,两层小楼檐角微翘,窗棂雕着梅兰竹菊纹样。
楼内书架上整齐码放着线装典籍,泛黄的书页间夹着芸香草,哪怕是匆匆一眼,众人也是忍不住心神向往。
院中最惹眼的是方池,池中睡莲田田,几尾锦鲤自在游弋。
池畔立着块";洗砚石";,石面凹陷处积着雨水,相传旧时学子常在此洗砚,墨色渗入石纹,形成天然的山水图案。
池边有株老梅,枝干斜逸出墙,想必花期时疏影横斜,暗香盈院。
众学子用眼神不动声色的,把周围的景色尽收眼里。
走在前面的徐夫子,此刻正在跟一位姓张的夫子,聊得有来有回。
看得出来关系应该很不错,一开始可把他们吓坏了。
两个人一见面,说话阴阳怪气,还以为两人关系很差。
谁知道,原来是损友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