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8章 吴大帝:孙权
C龙山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38章 吴大帝:孙权,帝道无疆:龙椅上的千年印记,C龙山,乐可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孙权:江东霸业的开创与坚守
东汉光和五年(公元182年),吴郡富春(今浙江杭州富阳区)的孙氏府邸内,一声清亮的啼哭打破寂静,孙权就此诞生。他是孙坚的次子,兄长孙策勇猛善战,父亲孙坚更是以军事才能和忠勇闻名。在这样一个武将世家的熏陶下,孙权自幼便耳濡目染,展现出非凡的胆识与聪慧。
孙权年少时,常跟随兄长孙策四处征战。他虽年纪尚小,却已显露出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敏锐的洞察力。每当孙策与将领们商议战事,孙权总能提出独到的见解,令众人刮目相看。初平二年(公元191年),孙坚在攻打荆州牧刘表的部将黄祖时,不幸中伏身亡,年仅37岁。此时的孙氏家族瞬间失去了主心骨,年仅九岁的孙权,看着悲痛欲绝的家人和动荡不安的局势,眼神中却透露出与年龄不符的坚毅。
孙策为了振兴家族,继承父亲的遗志,决定向袁术借兵,去平定江东。年幼的孙权便留守后方,协助母亲吴氏处理家族事务。他小小年纪就学会了如何安抚部众、调配物资,展现出极强的管理天赋。兴平二年(公元195年),孙策开始了他横扫江东的征程,孙权则负责在各个城池之间往来,传递消息,协调各方。在这个过程中,他结识了许多江东的豪杰之士,为日后的霸业积累了人脉资源。
建安五年(公元200年),正当孙策准备北上与曹操争夺天下时,却在丹徒山中打猎时遇刺身亡。临终前,孙策将江东大业托付给年仅18岁的孙权,并对他说:“举江东之众,决机于两陈之间,与天下争衡,卿不如我;举贤任能,各尽其心,以保江东,我不如卿。”孙权含泪接过兄长手中的重任,从此开始了他执掌江东的传奇生涯。
初掌江东的孙权,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。内部,江东六郡刚刚平定,人心不稳,一些地方豪强和山越势力蠢蠢欲动;外部,曹操和袁绍两大势力正在官渡对峙,局势瞬息万变,孙权必须在这复杂的环境中做出正确的抉择。他首先做的就是稳定内部,他重用周瑜、张昭等孙策留下的旧臣,让周瑜统领军事,张昭处理政务。在周瑜的辅佐下,孙权迅速平定了一些叛乱势力,稳定了江东的局势;同时,他积极招揽人才,鲁肃、诸葛瑾等一大批贤才纷纷前来投奔。
建安十三年(公元208年),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,亲率二十万大军(号称八十万)南下,荆州牧刘表之子刘琮不战而降。刘备在长坂坡被曹操击败,狼狈逃往夏口。此时,曹操写信给孙权,试图威逼其投降,信中称:“近者奉辞伐罪,旌麾南指,刘琮束手。今治水军八十万众,方与将军会猎于吴。”江东群臣一片哗然,以张昭为首的主降派认为曹操势大,难以抵挡,不如投降;而周瑜、鲁肃等则坚决主张抵抗,他们认为曹操虽兵多,但也存在诸多弱点,且江东地势险要,兵精粮足,完全有能力与曹操一战。孙权最终采纳了周瑜、鲁肃的建议,决定联合刘备共同抗击曹操。
孙权任命周瑜为大都督,程普为副都督,鲁肃为赞军校尉,率领三万吴军,与刘备的两万联军组成孙刘联军,在长江赤壁一带与曹军对峙。曹军多为北方人,不习水战,于是用铁链将战船首尾相连。周瑜部将黄盖建议采用火攻之计,他率领数十艘装满易燃物的战船,假称投降,靠近曹军战船后,纵火燃烧。一时间,火势蔓延,曹军战船纷纷起火,曹军大乱。孙刘联军趁机出击,大破曹军。曹操率残军退回北方,赤壁之战以孙刘联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终。此役不仅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,也让孙权的威望在江东达到了顶峰。
赤壁之战后,孙权积极拓展势力范围。他先是将妹妹孙尚香嫁给刘备,巩固孙刘联盟;同时,他派步骘率军平定交州(今广东、广西及越南北部),使交州纳入江东版图。在孙权的治理下,江东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,他兴修水利,开垦荒地,鼓励商业贸易,使江东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