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6章 晋元帝:司马睿
C龙山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46章 晋元帝:司马睿,帝道无疆:龙椅上的千年印记,C龙山,乐可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司马睿:风雨中建立东晋的偏安之主
咸宁二年(公元276年),洛阳城的琅邪王府内一片喜庆,琅邪恭王司马觐迎来了他的儿子司马睿。作为晋宣帝司马懿的曾孙,司马睿一出生便注定与皇室的命运紧密相连。然而,在西晋皇室众多子弟中,司马睿这一支脉并不显耀,他的祖父司马伷虽是司马懿庶子,在西晋开国后被封为琅邪王,平吴之役中立下战功,可比起直系皇族,依旧有着明显差距 。
少年时代的司马睿,在洛阳度过了一段平静的学习时光。他性格温和,喜好读书,对经史子集都有着浓厚的兴趣,时常与王府中的幕僚探讨古今兴衰之道。在西晋皇室奢靡浮华之风盛行的氛围里,司马睿显得格外低调内敛。但他也深知,在这复杂的皇室斗争中,唯有谨言慎行,才能保全自身。
太熙元年(公元290年),司马睿十五岁,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。这一年,他的父亲司马觐去世,司马睿依照惯例袭封琅邪王爵。而此时的西晋朝廷,正面临着一场巨大的风暴——晋武帝司马炎驾崩,晋惠帝司马衷即位。司马衷智力低下,难以掌控朝政,皇后贾南风野心勃勃,西晋王朝逐渐陷入权力争斗的漩涡,“八王之乱”拉开帷幕 。
在这场长达十六年的皇族内乱中,司马睿起初只是一个旁观者。他作为帝室疏族,势力微弱,不敢轻易卷入这场残酷的权力角逐。他深知,在这乱世之中,稍有不慎便会粉身碎骨。然而,命运并没有放过他。永兴元年(公元304年),时任左将军的司马睿跟从挟持了晋惠帝的东海王司马越,参加了征讨成都王司马颖的战争。在荡阴之战中,朝廷军大败,司马睿的叔父东安王司马繇因得罪司马颖而惨遭杀害。司马睿担心受到牵连,趁乱逃出邺城,历经艰险回到洛阳,随后带着家眷匆忙回到琅邪封国 。
回到封国后,司马睿意识到,洛阳已不再是安全之地,必须寻找新的出路。此时,他结识了一位对他一生影响深远的人物——王导。王导出身高门士族“琅邪王氏”,自幼聪慧,见识过人。他看出了司马睿的潜力,多次劝说司马睿离开中原,前往江南发展,以施展抱负。司马睿对王导的建议深以为然,两人一拍即合,开始谋划南下之事 。
永兴二年(公元305年),东海王司马越实力恢复,为操控朝政,他以西迎天子为借口,联络各方讨伐占据关中的河间王司马颙。临行前,他任命司马睿为平东将军、监徐州诸军事,镇守下邳,为他看守后方。司马睿深知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,他欣然接受任命,并延请王导担任平东将军司马,对他言听计从,凡有“军谋密策”,都由王导规划 。
在王导的辅佐下,司马睿在徐州积极发展势力,招揽人才,扩充军队。但此时的北方局势愈发混乱,匈奴、羯、鲜卑等少数民族势力纷纷崛起,不断侵扰中原。王导等人预感到天下大乱将至,更加坚定了劝说司马睿南下的决心。他们利用各种关系,争取到了东海王妃裴氏的支持。终于,在永嘉元年(公元307年)七月,司马睿被任命为安东将军、都督扬州之江南诸军事、假节,得以南镇建邺(今江苏南京) 。
司马睿初到建邺时,面临着重重困难。南方士族长期受到西晋朝廷的排斥,对北人怀有敌意。而司马睿作为一个素无名望和业绩的皇室疏属,想要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以北方士族为骨干的政权,谈何容易。在最初的几个月里,竟然没有一个江南士族前来拜谒他,这让司马睿深感忧虑 。
关键时刻,又是王导挺身而出。他深知,要想在江南立足,必须得到当地士族的支持。于是,他为司马睿精心策划了一场盛大的巡游。永嘉二年(公元308年)三月初三上巳节,司马睿乘坐肩舆,在众多北方士族的簇拥下,威风凛凛地巡游建邺。王导特意安排江南士族领袖顾荣、贺循在路旁观看。这场巡游极大地震撼了顾荣和贺循,他们看到司马睿背后有着强大的北方士族支持,意识到司马睿或许是一个可以依靠的对象。巡游结束后,王导亲自登门拜访顾荣和贺循,邀请他们出山相助。顾荣和贺循欣然应允,在他们的带动下,其他江南士族也纷纷归附司马睿 。
有了江南士族的支持,司马睿在江南的根基逐渐稳固。他开始广纳人才,建立幕府,任命纪瞻、卞壸、刘超、张闿、孔衍等名士为幕僚,号称“百六掾”。一个以南北士族为核心的江东政权初步形成 。
然而,司马睿在江南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。永嘉三年(公元309年),建武将军钱璯接到救援洛阳的命令后,畏惧汉赵军强盛,不肯前行。司马睿奉命催行,并威胁要以军法惩办钱璯。钱璯一怒之下,转而攻打王敦,随后公开叛乱,自号平西大将军、八州都督,立孙皓子为吴王,建立政权。司马睿派兵进讨,但因众寡悬殊,未敢交锋。次年三月,义兴豪族周玘纠合部曲起兵,与政府军合力,终于将钱璯击灭。周玘此前已相继主导平定石冰、陈敏反叛,加上这次讨平钱璯,已是三定江南。司马睿任命周玘为吴兴太守,还擅自特设义兴郡,以示对他的旌奖,此举也体现出司马睿的独立性 。
永嘉四年(公元310年),汉赵新君刘聪征集大军进攻洛阳,洛阳告急。晋怀帝传檄各地方镇发兵入援,但始终未见救兵到达。朝臣议论迁都以避兵难,镇东将军周馥上书建议迁都到寿春。司马越厌恶周馥此举,一面出居许昌,一面北调周馥。周馥拒绝承命,淮南太守裴硕奉司马越密旨偷袭周馥,失败后逃到东阿,向司马睿告急。司马睿早有并吞周馥之心,于是乘势派兵协助裴硕击败周馥,将其俘获。自此,司马睿控制了与建邺毗邻的淮南,割据范围进一步扩大 。
永嘉五年(公元311年),西晋王朝遭遇了灭顶之灾。这一年,司马越病死项城,太尉王衍等王公重臣在奉其丧回葬东海的途中被汉赵军围歼。不久后,洛阳被攻陷,晋怀帝被俘,史称“永嘉之乱”。洛阳沦陷后,北方陷入一片混乱,大量中原人逃亡江南。司马睿趁机采取一系列措施,收拢人心。他采纳王导的建议,在长江南北设置了许多侨置州郡县,安置流亡人口,并为这些北来侨民特别设置了一种临时户籍——白籍,使其长期享受减免租税赋役。对于南下的流民帅,则授予要职,使他们为自己效力。通过这些措施,司马睿取得了北方侨人士族的支持,并使他们成为自己政权的支柱 。
与此同时,司马睿开始着手扩张势力范围。扬州的西部地区属于江州,江州刺史华轶自认为受朝廷任命,不愿意服从司马睿的命令。司马睿调周访至彭泽,对江州的治所豫章施压,继而强令江州改易长吏。遭到华轶的拒绝后,司马睿命王敦、甘卓及周访等合兵攻打江州,华轶兵败被杀,江州被占领。与此同时,豫州刺史裴宪也被司马睿派兵驱逐。由此,他将势力扩张到了长江中游 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