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泓光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267章 肺腑春秋,岐大夫的悬壶故事,张泓光,乐可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雨停时,巷口传来孩童的哭闹声。一个妇人抱着孩子冲进岐仁堂,孩子脸蛋烧得通红,嘴唇干裂,哭起来像只小猫。
“大夫,您救救我娃!”妇人声音发颤,“烧了三天,吃了退烧药也没用,西医说要住院!”
岐大夫接过孩子,手掌贴在他的额头上,又摸了摸后颈:“身上烫,手脚凉,是内热外寒。”他让小周取来体温计——这是他唯一用的西医物件,说是“量个度数,让年轻爹娘安心”。
“39度6。”小周报出数来,妇人腿一软,差点坐下。
岐大夫却不慌不忙,让小周取来石膏、青蒿:“烧得急,要用猛药。”他抓起一把糯米,“先把石膏和糯米放砂锅里,熬开十分钟,再放青蒿、银花这些。”岐大夫转身从冰柜里取出半块西瓜,“把这西瓜捣碎了,熬药时倒进去。”
“西瓜是凉的,娃吃了会不会更厉害?”妇人急忙问。
“《伤寒论》里有白虎汤,用石膏清里热,西瓜能生津,正好配对。”岐大夫让小周取来个墨水瓶,“每次就喝这么多,隔一个钟头喂一次,喂药后盖上被子,等汗出来了再掀。”
他又拿起另一包药:“这是四逆散加减,和刚才那副交叉着喂。记住,喂药期间别给娃洗澡,别吃鸡蛋、鱼汤,就熬点小米粥,放点点盐。”
妇人抱着孩子要走,岐大夫忽然叫住她:“你这娃,是不是总爱趴着睡?”
妇人惊讶点头:“您怎么知道?”
“肺里有热,趴着睡能压一压。”岐大夫指着孩子的鼻孔,“右鼻孔比左鼻孔小,小时候感冒没好利索,留下的根儿。”他从药斗里抓出把蝉蜕,“等烧退了,用这蝉蜕煎水给娃洗鼻子,洗上半个月,鼻孔就匀实了。”
小周看着妇人抱着孩子远去的背影,忽然问:“师傅,您咋断定是小时候感冒没好?”
岐大夫翻开《温病条辨》:“你看这书里写的‘小儿肺常不足’,现在的爹娘,娃一感冒就给吃消炎药,把邪气堵在肺里,迟早要出事。”他指着药柜上的退烧方,“那两副药,一副清上焦,一副通中焦,就像给茶壶开两个孔,热气才能散出去。”
五、诊室里的四季
小满那天,岐仁堂的薄荷开了花。小周正蹲在门口摘薄荷,见王婶拎着个竹篮走来,篮子里装着个红布包。
“岐大夫,您看!”王婶掀开红布,里面是个襁褓中的婴儿,脸蛋红扑扑的,“我家媳妇生了,是个大胖小子!”
岐大夫凑过去,手指轻轻碰了碰婴儿的鼻翼:“两边匀实了。”他又摸了摸婴儿的小手,“手心暖,是个好底子。”
王婶笑得合不拢嘴:“多亏您那四副药,媳妇喝到第三个月就怀上了。”她从篮子里拿出块红糖,“这是喜糖,您可得收下。”
正说着,之前那位不孕的姑娘也来了,怀里抱着个婴儿,身后跟着她丈夫。男人手里提着个果篮,见了岐大夫就作揖:“大夫,您真是活菩萨!”
姑娘解开衣襟给孩子喂奶,婴儿吃得正香。岐大夫看着孩子的囟门:“跳动匀实,肺气足。”他转向姑娘,“你自己感觉咋样?”
“身上轻快多了,月经也准了。”姑娘笑着说,“就是偶尔还咳嗽,您再给看看?”
岐大夫搭过她的脉,又看了看舌苔:“瘀血去得差不多了,就是还有点肺气弱。”他从药斗里抓出北沙参、麦冬,“泡在茶里喝,每天喝两盅,喝到立秋就行。”
姑娘走后,王婶忽然想起什么:“对了,我那口子的腰痛彻底好了,现在天天去公园打太极呢。”她压低声音,“他说您扎针那天,感觉有股气从腰眼窜到胳膊肘,麻酥酥的,神了!”
岐大夫笑了笑,拿起桌上的《针灸大成》:“那是太冲穴的气走到合谷了,《席弘赋》里写着呢,‘手连肩脊痛难忍,合谷针时要太冲’。”他指着书里的经络图,“人体就像条河,太冲是下游的闸门,闸门开了,上游的水才能流得顺畅。”
入秋时,那个穿西装的男人又来了。他手里提着个公文包,见了岐大夫就笑:“大夫,我这失眠好了,安眠药早停了。”
岐大夫摸过他的脉,又看了看他的鼻孔:“右寸匀实了,鼻孔也对称了。”他指着男人的衬衫领口,“没再去拔罐了?”
男人不好意思地挠头:“听您的话,改练八段锦了,每天早上练半个小时,胸口热乎乎的。”
小周在旁看着,见男人手腕上的青筋不再暴起,脸色也红润了许多。他想起第一次见这男人时,眼窝深陷,眼下乌青,活像只熬了夜的猫头鹰。
“师傅,他这是肺气通了?”小周忍不住问。
“不光是肺气。”岐大夫翻开《脾胃论》,“肺主气,脾生气,他以前总吃外卖,伤了脾胃,气生不出来,才失眠。”他让小周取来些山药、莲子,“让他回去熬粥喝,早晚各一碗,比什么补药都强。”
六、除夕的药香
除夕夜,巷子里飘着饺子的香气。岐仁堂的诊室里,岐大夫和小周围着炭盆坐着,桌上摆着两副碗筷,旁边放着一砂锅当归羊肉汤,咕嘟咕嘟冒着热气。
“师傅,您尝尝我这汤熬得咋样?”小周给岐大夫盛了一碗,“按您说的,放了当归、生姜,没放花椒。”
岐大夫喝了一口,点点头:“羊肉性温,当归养血,生姜散寒,正好配着这冬夜。”他望着窗外的烟花,忽然问,“小周,你跟着我三年了,知道为啥肺是先天之本不?”
小周想了想:“婴儿落地,先哭一声,那是肺气通了。”
“对喽。”岐大夫放下碗,“《难经》说‘人赖气以生’,气从哪儿来?从肺来。肺就像个风箱,一呼一吸,带动全身气血。”他指着墙角的药柜,“你看那四副方,1号开风箱的口,2号清风箱里的灰,3号修风箱的轴,4号给风箱上油,缺一不可。”
正说着,木门“吱呀”一声开了。一个穿红棉袄的小姑娘跑进来,手里举着块糖:“岐爷爷,我不咳嗽了!”
是去年冬天那个发烧的孩子。她娘跟在后面,手里提着个布包:“大夫,给您送点饺子,白菜猪肉馅的,您尝尝。”
岐大夫摸摸小姑娘的头,见她鼻孔匀称,呼吸平稳,眼里的光彩像两颗黑葡萄。“娃娃的肺气通了,以后少生病。”他从抽屉里拿出个小布包,“这是陈皮,泡水喝,开春时防感冒。”
小姑娘捧着布包,蹦蹦跳跳地跑了。她娘笑着说:“自从按您说的用蝉蜕洗鼻子,这半年就没感冒过,比以前壮实多了。”
送走母女俩,小周望着窗外的烟花,忽然问:“师傅,您说这肺腑之间的道理,咋就这么深呢?”
岐大夫拿起案上的《黄帝内经》,借着炭盆的火光翻看:“就像这书里写的,‘天地之间,六合之内,其气九州、九窍、五藏、十二节,皆通乎天气’。人活一辈子,不过是顺气、调气、养气,气顺了,啥都顺了。”
炭盆里的火噼啪作响,映得师徒二人的脸暖暖的。药柜上的四色方包静静立着,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关于肺腑的故事。巷子里的烟花还在绽放,照亮了岐仁堂的牌匾,那三个字在夜色里闪着光,像三颗落在人间的星辰。
小周忽然明白,师傅治的不是病,是气;守的不是药铺,是光阴里的那点肺腑春秋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