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27章 暖炉融雪,护田传年
王芯芯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327章 暖炉融雪,护田传年,偷听心声后,女帝爱我如命,王芯芯,乐可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暖炉融雪,护田传年
秋分的月光洒在打谷场上,照亮了“犁剑同辉”的匾额,也照亮了百姓们脸上的笑意。</p>
陆沉知道,当霜降来临,这些稻谷会变成粮仓里的安稳,变成寒冬里的热粥,而护田的故事,会随着稻种传到更远的地方——因为最好的江湖,从来不是刀光剑影的传奇,而是年复一年,在土地上生长的、关于“好好活着”的希望。</p>
而这希望,就像此刻掌心里的米仁,朴素、温暖,却能撑得起整个天下的安稳。</p>
霜降那日,安民坊的打麦场堆成了金黄的山。陆沉擦着汗,看着张石头的儿子骑在麦囤上,举着“人粮两全”的小旗晃悠——这孩子如今已能熟练用短刀削麦秆,刀面上还刻了小小的禾苗图案。远处传来马蹄声,却不再是敌意的轰鸣,而是神机营百户带着朝廷新政的喜报。</p>
“陆先生,陛下准了《安民江湖策》!”百户跳下马,展开明黄诏书,“以后江湖义士护民有功,可获朝廷‘青苗勋章’,就连你们改刀为犁、化剑护苗的法子,都要写进《大乾护民典》了!”他指了指诏书末尾的朱批,“陛下说,这江湖啊,该由护民的人来定规矩。”</p>
百姓们围过来,老王头摸着诏书上的“民”字,笑得满脸皱纹:“当年张石头要是看见这诏书,准得说‘咱们的血没白流’。”他忽然想起什么,从怀里掏出个布包——是张石头的短刀,如今刀把上缠着新的红布,刀鞘刻着“护民”二字,“阿狗,把这刀交给沉叔吧,他最懂石头的心思。”</p>
阿狗郑重地将刀递给陆沉,刀刃在秋阳下闪着温润的光——这把刀曾沾过血,却也护过苗,如今终于成了“护民”的象征。陆沉摸着刀鞘上的刻痕,忽然听见远处传来熟悉的剑穗响——苏明雪带着玄清门余脉来了,每个人的剑穗上都系着麦秆编的环,寓意“剑麦同守”。</p>
“大师兄,邻县的护田盟想请你去讲讲‘麦间护苗术’。”苏明雪笑着指了指身后的江湖客,他们背着的不是兵器,而是装着麦种的布袋,“现在江湖上都在传,安民坊的‘护苗十八式’比任何武功秘籍都抢手。”</p>
午间的打麦场飘起麦香,新磨的面粉蒸出雪白的馒头。陆沉咬了口馒头,麦香混着柴火味,比玄清门的素斋更让人踏实。他望着场边的“安民旗”——旗面不知何时被百姓绣上了麦浪、禾苗和剑穗,曾经的“人”字,如今成了“人立田中,剑护四方”的图腾。</p>
申时,陈三虎带着神机营士兵来了,不是查案,而是来学“麦囤防火法”。阿狗蹲在地上,用木炭在石板上画着麦囤的通风口位置:“陈三哥,你们的弩箭筒可以改成储水罐,万一着火……”他忽然看见陈三虎腰间的短弩,弩身竟刻了禾苗暗纹——原来神机营也悄悄改了兵器的模样。</p>
暮色渐浓时,打麦场点起了篝火。江湖客、百姓、神机营士兵围坐在一起,有人弹着用麦秆做的笛子,有人讲着护苗时的趣事,张石头的儿子举着燃烧的火把,将“人粮两全”的旗升到了最高处。陆沉望着跳动的火光,忽然想起,正面是禾苗缠剑的图案,背面刻着“青苗首功”四个字,“神机营刚送来的,说是女帝给您的‘青苗勋章’,全大乾就发了三枚!”</p>
陆沉笑着接过勋章,铜面冰凉,却比玄清门的掌门令牌更让人心暖。他忽然看见勋章边缘刻着行小字:“以护生证江湖,以江湖护苍生”,正是女帝亲笔的笔迹。</p>
粮仓外传来孩童的欢笑声,张石头的儿子正举着枚小勋章跑来,那是给护田孩童的“小青苗章”,章面刻着简化的麦浪图案。</p>
打谷场早已改成了“暖冬坊”,苏明雪带着妇人们用新麦粉蒸馒头,蒸笼冒出的白汽混着桂花香飘向坊口。前红泥帮的二当家正踩着梯子,往坊门挂“冬暖粮足”的红灯笼,他的手指仍缠着防磨的布条,却把灯笼挂得笔直:“陆先生,今年的冻疮药备够了吗?我让弟兄们去山里采了些艾叶,能腌咸菜也能暖手脚。”</p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