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城二千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211章 陇右朱门(月底求双倍月票),教授女儿的婚恋问题,北城二千,乐可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
陇右朱门(月底求双倍月票)

“下官李商隐,参见刘节帅!”</p>

初五日的午后,刘继隆在都护府的正堂见到了后世的“冷门诗人”李商隐。</p>

他年纪四旬左右,两鬓有些许白发露出幞头,面容周正,身姿清瘦修长,显然在此之前过得不怎么样。</p>

在他观察李商隐的同时,李商隐也在观察着他。</p>

李商隐在上午便见到了刘继隆,当时他便觉得外界所传的“刘继隆有人杰之表”名副其实,如今近距离观察,更是不得不感叹奴仆之家竟然也能生出此等人物。</p>

年少有为,仪表俊朗,功绩非凡……</p>

这些世人都向往的东西,竟然能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,真叫人觉得不可思议。</p>

若非刘继隆出身不行,那他还真当得上“完美无瑕”这个词。</p>

不过他既然娶了渤海封氏的嫡孙,这门,调度政令罢了。</p>

那些招募他的观察使、节度使也大多是因为他的文采,因此给他的实职都不高,反而是虚衔给的很高,俨然将他视为一块招牌。</p>

只是可惜,近些年来他的名声越来越不好用了,尤其是李德裕死后,他更是被许多人批判为行事诡谲之人。</p>

刘继隆敢于大胆启用他,还擢授他正五品的实职,这让他既感激,又警惕。</p>

随着他来到陇右,这种情绪渐渐染上了一层好奇。</p>

他很好奇,将陇右经营的如此超前之人,到底有何过人之处,又为何盯上自己。</p>

在他的目光注视下,刘继隆轻笑一声,而后询问道:“在回答李别驾这个问题前,我有一个问题需要李别驾回答。”</p>

“敢问李别驾,如何看待牛李二党?”</p>

刘继隆的问题让李商隐心脏抽搐,毕竟他就是因为卷入牛李党争,才不得已蹉跎了十四年的时间。</p>

当然,这十四年中有三年时间,他都是在家中为母守孝,怪不得旁人。</p>

想到这里,李商隐深吸一口气,随后才开口说道:</p>

“牛增孺图缓,李德裕事功,在下官看来,二者并没有对错,只是政见不一罢了。”</p>

经历了那么多,李商隐也不像年轻时那么激进和冲动了,评价也更公正了。</p>

至少他的这句评价,与刘继隆的见解偏近。</p>

李德裕和牛增孺二人风格不同,全因政见不同。</p>

站在牛僧孺的视角,大唐已经是风中残烛,经不起折腾了,因此他的执政风格就是“别折腾”。</p>

在他看来,大唐已经烂到根了,任何需要折腾的事情,哪怕为百姓好的政策,也会在执行过程中成为负担,压在百姓肩头。</p>

与其大刀阔斧改革但却落不到实处,还不如认真搞好救灾工作,同时尽可能裁掉不必要的冗官冗员,尽可能让大唐缓慢且体面的死去。</p>

李德裕则是与之相反,他觉得大唐还有救,因此用人做事讲究“事功”。</p>

于他而言,只要官员能把事情做成,哪怕过程和结果中产生过错,也可以原谅。</p>

只是可惜,二人代表的只是各自,他们代表不了身后的所有人。</p>

牛僧孺虽是牛党魁首,但实际上却是个摆在明面上的“牌位”,真正长期执政的是李逢吉、李宗闵、白敏中这些人。</p>

这些人怎么想和怎么做,都与牛增孺所想所做不同,李德裕那边虽然稍好些,却也没什么区别。</p>

如牛增孺所想一样,大唐从安史之乱后,便已经开始慢性死亡了。</p>

传至如今,更是连根须都腐烂发臭,不管上层制定多少利民的政策,到了执行阶段的时候,都会因为执行官吏的贪欲而变味。</p>

所有的利民政策,都将成为百姓肩头的沉重负担。</p>

李商隐虽然经历了生活的毒打,可他依旧只看到了李德裕和牛增孺的政见不同处,并未理解为何大唐还是没有由坏转好。</p>

这种事情,单纯用嘴说,他可能不太懂。</p>

可若是让他亲身体验一次,他便知道为什么了。</p>

“李别驾可曾想过,朝廷为何不用你?”</p>

刘继隆再度询问李商隐,对此李商隐苦笑道:</p>

“世人皆道我被针对,是因为我岳父王茂元乃李党,而我背弃令狐公,所以才不被朝廷所用。”</p>

“可惜世人不知道,我岳父虽受李相拔擢,却并不是李党中人。”</p>

“令狐公虽然反对李相,却也并非牛党中人。”</p>

“我不得朝廷所用的原因,恐怕是因为我岳父去世后,我曾进入李党骨干郑亚的幕府任事,这才被人关注。”</p>

令狐绹虽然反对李商隐与李党的郑亚结交,并因此闹得十分不快,可这件事也并不足以让牛党针对李商隐,更何况牛党也并未针对李商隐。</p>

大中三年,李商隐还曾应牛党白敏中之请为白居易撰写墓志铭,接着又为牛僧孺撰写奠文。</p>

白敏中、牛僧孺都是牛党党魁,如果他们要针对李商隐,也不至于邀请他做这些事情。</p>

真正要扳倒李党的,并非是牛党,而是另有其人。</p>

李商隐正是因为被这位关注到了,因此才遭受打压,怀才不遇。</p>

整个大唐,能有这种手段和权力的人,只有一位……</p>

这个人,李商隐不敢说,哪怕他知道,他也不敢说。</p>

“是至尊吧!”</p>

当着李商隐的面,刘继隆面色平静的说出了幕后黑手。</p>

“节帅您……”</p>

“在陇右不必遮掩。”</p>

李商隐还想劝刘继隆缄口,结果刘继隆手一挥,直接把他的话给打断了。</p>

不仅如此,刘继隆还指点道:</p>

“我们这位至尊,虽然处处标榜自己以太宗为榜样,但一无太宗之能,二无太宗度量,不过东效西施之徒罢了。”</p>

刘继隆说出了许多李忱亲近之人的想法,也说出了李商隐一直不敢说出的事实。</p>

李忱,这位被后世称呼开创“大中之治”的皇帝,并不如史家所写的那么好。</p>

他处处效仿唐太宗,可唐太宗敢于在解决隐太子后,重用隐太子麾下的魏征、王珪、薛万彻、冯立等人。</p>

反观李忱,武宗已死,他不仅留不下李德裕,便连李德裕牵扯的许多能臣也留不下。</p>

四十六岁的他,迟迟未建立太子,只想着把权力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。</p>

这种对自己的不自信和对能臣的猜忌,别说比唐太宗了,便是比隐太子也远远不如。</p>

“节帅……还是慎言些吧。”</p>

李商隐担心隔墙有耳,刘继隆只是轻笑,并未回应他。</p>

见他如此,李商隐只能只能延续刚才的话题道:</p>

“节帅觉得,李党与牛党,应该任用哪一党,才能挽回大唐的颓势?”</p>

面对李商隐的问题,刘继隆瞬息间,脑中便有了答案。</p>

尽管许多人觉得牛党代表庶民,但实际上牛党成员基本都出身自世家小姓和寒门。</p>

大唐的科举制度并不完善,大部分状元与进士都出自世家大姓,紧随其后的是小姓,最后是寒门。</p>

类似黄巢这种家中富足的富户,才配称为寒门庶族。</p>

不过从黄巢的经历就能看出,唐代科举史基本是寒门庶族读书人的心酸史,寒门出身的庶族名士基本都有屡试不中的经历。</p>

牛党虽然支持科举,但并不支持寒门庶族。</p>

至于牛李党争,其实应该算是世家大小姓中事功派与派的矛盾。</p>

中唐以来,庶族读书人最主要的出路是入藩镇幕府,他们要想在科举上有所成就,就必须由看重他们的节度使先一步入朝,而后替他们铺好路。</p>

那么如果朝廷要削藩,就必须要给庶族读书人一条出路,而这条路最有可能的还是走科举。</p>

也就是说,削藩后,牛党这帮世家派就要和庶族读书人一起卷科举了,刘继隆不认为他们能同意。</p>

至于李德裕,他对科举的实际态度也很值得玩味。</p>

他并不反对科举,他反对的是世家子弟参加科举。</p>

他认为世家子弟就该走门荫入仕,科举应该用于选拔孤寒。</p>

可以说,李德裕对科举的态度和他力主削藩是一致的。</p>

他们都在维护世家子弟的权益,不同的是李德裕还给庶族留了一条上升的道路。</p>

对于二者,刘继隆都不选,因为他压根瞧不上所谓的世家子弟。</p>

他一个奴隶出身的家伙,干嘛站在世家的角度选择?</p>

哪怕他后世的制度无法照搬,但明代完善的科举制度摆在他眼前,他抄不了后世,还抄不了明代?</p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+

季先生的心头宝(1V1)

正新鸡排

糙汉的心肝儿黛妃1v1小说

烧了点开水

大肚涨奶挺着大肚子要生了笔趣阁

九月闲鱼歌

小三养成记(高干)

年年有肉

老公让我把B扒开他日

惜无纵我

小说《上门女婿》全文阅读

北八